Orange News:Cultural Visits|The City's Temperature on the Brush Tips -- Hong Kong Cityscape Painter Elaine Chiu's Cityscape Art of Healing
- Elaine Chiu‘s Art
- Aug 29
- 3 min read
編輯:謝不尤 責編:張艷玲 製圖:何佩雯 拍攝:賴永昌 剪接:賴永昌
【橙訊】背着畫架穿梭於深水埗巷弄,趙綺婷以水彩方格為香港「把脈」──這位被譽為「城市畫家」的90後藝術家,用十年光陰將街景轉譯為視覺詩篇。她的筆下既有瀕危霓虹招牌,亦有糖果色的唐樓;既是一種對即將消亡的傳統文化的留戀,更是對市井溫度的忠實記錄。

「城市畫家」的誕生:從街頭互動到身份認同
「原來有人覺得我的畫與香港的城市息息相關,可以給大家一種共鳴的感覺,我覺得很親切。」趙綺婷回憶起初次聽到有人稱呼她為「香港城市畫家」的時候,語帶開心與驕傲。
趙綺婷自幼畫畫,取材廣泛,直到高中參加一場國際青少年寫生比賽,徹底改變其創作軌跡──拿着畫架在街頭寫生。街坊好奇圍觀下,趙綺婷發現,寫生其實是一場「群策群力」的過程。比起在畫室裡孤獨創作,街頭每一筆都連繫着人與城的對話。這種與市井煙火的碰撞感,一直支持她從高中、大學到現在的街頭寫生之路,讓她有持續動力,將城市景觀描摹入畫。

用畫家的五感 體會社區的體溫
趙綺婷說自己每次出門寫生時,每到一區,都會先在街道周圍走上一圈,觀察居民衣着氣質、聆聽街市叫賣聲,甚至走進茶餐廳吃一頓飯──她稱此為「被動式採訪」。當真的擺起畫架,依然能感受到每個區的不同「性格」。「有些區時比較熱情的,路過的居民會直接問我,『你要不要喝水』?有些區就不那麼友善,會說,『這裡其實不可以畫畫的』。」
這種沉浸式體驗,也讓社區性格轉化為畫布上的創意密碼:例如用鮮豔的顏色區描繪熱情的社區,用冷色調去畫中心商業區。在趙綺婷的畫中,建築是骨架,而人情味才是風格的切口,寓於暈染的水痕與錯落的筆觸中。
水彩與方格:畫家眼中的香港DNA
趙綺婷用水彩畫類比語言,在她看來,水彩就好像一種「很香港的語言」:有時可以很像水墨,有時又可以很像油畫,就好像她自己「混雜」的語言,有時講廣東話,有時講普通話,有時講英文。而翻看趙綺婷的作品,可以明顯觀察到「方格」是很重要的視覺元素。對趙綺婷來說,「方格」元素是畫家自己用身體,所感受到的香港DNA。
2018年,趙綺婷大學畢業,當時建築牌的條例規定改動,許多街頭舊招牌要被拆除,趙綺婷決定用水彩筆留下它們最後的畫影。趙綺婷來到深水埗,與這些白底紅字的、風格濃郁的香港舊招牌「做朋友」。這樣日復一日,一格一格地描繪,直到變成她的「肌肉記憶」,從此「方格」元素就成了趙綺婷的筆尖習慣。

相信雙手:AI時代下人類畫家的「保留地」
趙綺婷從不抗拒科技──電繪平板畫下隨心靈感,社交媒體上傳寫生過程,皆是她與當下連結的橋樑。然而當AI製圖以秒速生成「完美」街景時,她選擇緊握沾滿顏料的平頭筆,在街頭巷尾站立數小時。
「現在AI的製圖很方便、很快,但我在街上真的站着畫一兩個小時的時候,體會到的故事或者感受,可能是AI傳達不到的,所以都希望我會繼續堅持下去。」強烈的創作衝動──這或許就是人類畫家區別於AI製圖最為可貴的地方。
原文鏈接:文化走訪|筆尖上的城市體溫 香港城市畫家趙綺婷的街景療癒術 AI播報 from 橙新聞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