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明周文化:趙綺婷 繪畫香港過去與現在


21.06.2024

丁健峰、卓朗燊

譚志榮、黃家邦周禮進


街道「開壇」聽故事

趙綺婷(Elaine)為近年香港藝壇中備受注目的新晉畫家之一。她的題材主要圍繞城市景觀,所以亦被稱為香港的「城市畫家」。與喜歡留在工作室中沒日沒夜埋頭畫畫的畫家形象相反,她更喜歡帶着畫具、背包四處落區寫生。

香港有時被說成「文化沙漠」,雖言之過甚,但在街道中「開壇」,架起畫板畫畫定必惹人注目,可是她未有因此感到壓力:「其實寫生最有趣的就是人們會在我畫畫時走過來與我聊天,尤其在老區,老區的那些街坊,叔叔嬸嬸、公公婆婆們,特別喜歡在我一邊畫那舊樓時,一邊走過來跟我話當年。」於是她從對景物一無所知,卻由起筆到完畫之間,對社區加深了認識。「我會說這是一個被動的採訪,我又不用多說,故事卻源源不絕送來,多好!」Elanie笑着說。

Elaine手持二O二一年繪畫的畫作舊地重遊,來到田灣一座舊樓前,憶述當天「開壇」情景。

南區小旅行

二○二三年,Elaine把她十年間的寫生作品輯錄成書,推出城市畫集《記憶若有限期——香港城景美學印象》,記錄了她在香港十八區所繪的作品。其中也有關於南區的部分,在Elanie的眼中,南區比起其他區更特別:「看着南區就像看着香港的前世今生。譬如見到避風塘,我會立刻聯想到香港開埠時的氣質,小漁村的畫面立刻浮現眼前。所以每次重遊,都會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。」Elaine畫中的南區正記錄了這種感覺,無論老唐樓、漁港、夕陽下的公路,皆帶有一種獨有的寧靜感。「以往比較少機會來,但近年開通港鐵後就多了來這邊。每一次來都好像去了一場探險,又好像去了一場小旅行。在香港這密集的城市中,能有一個清靜的空間思考,真的很難得。南區就是一個這樣的空間。」

Elaine為南區繪畫了不少作品,某次夕陽,她畫下了金黃色的馬路風景。

察覺水彩的語言

畫畫的初期,Elaine追求寫實的風格,慢慢開始變得抽象,而不變的就是她對於水彩的鍾愛,原來對她而言,香港與水彩之間有不少共通之處:「最開始喜歡水彩主要因為它的功能性,方便易洗。但後來發現,這種水溶的效果蘊含一種語言,半透明,帶點脆弱感,它很接近水墨畫的中式感覺,但也能做到西方塑膠彩的力度,這中西合璧的感覺就像香港本身。」Elaine尤其喜歡那些即將要被拆卸的老地方,如數年前珍寶海鮮坊結業時,她便特意前來為它留下一筆倩影,以水彩留下記錄。

為社區上色

黃竹坑以往是工業區,近年吸引了不少藝廊進駐,發展成藝術社區,位於黃竹坑的THE SOUTHSIDE商場,亦是積極推動藝術發展的地標,邀請本地藝術家創作展品,提供平台讓藝術創作者發揮才華,早前更徵集南區多間學校的學生畫作,於商場展示。Elaine指:「沒有社區,就沒有藝術。」這想法來自她的偶像,吳冠中的著作《風箏不斷線》。「意思是說,藝術是給人看的,在追求高度時也需要接地氣。所謂好的作品就是專家會點頭,但群眾都要鼓掌,這就是我的目標!」

香港的步伐可能過於急促,據說市民平均的走路速度全球數一數二,但當社區給添上色彩、畫像時,可有令大家也放慢腳步,欣賞一下周圍,多聆聽內心?這亦是Elaine身為藝術家想回報給社區的事。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